博客的自觉主题化

  最近有几个人的Blog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比如说Angelived把他的博客改成了以个人发展为主体的博客,订阅量在短期内就获得了不小的增长,默默还对此做了介绍。而Metaldudu的主博客开始专注于“关注个人管理,提升个人效率”,最近“杂文”少了许多。曹增辉开始把自己的博客主题定位在“新媒体”,并撰写了专门的开篇文章。hhalloyy则因为自己的博客过分专注于技术,而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了方向,在众多的回复者中。大部分认为,应该坚持目前的主题,而把自己的儿女私情单立博客来写,而他们之中很多人,都是这样处理的。至于国内的Blog老大keso,更是有人说,从他的博客上,除了IT评论,一点也看不到关于他自己的东西。
  是的,他们都开始收缩战线,从“记录个人所见所闻”的个人博客,转变为以某一主题为依托,撰写相关文章,收集相关资讯为主的主题博客。
  上个月我曾经写过博客的自觉实名化:在这样一个信息社会里面,博客是你现实本体在网络世界的一个映像;在这个虚拟和显示日益融合的社会中,加强这个映像与现实本体的联系,对于“新人类”来说,是一种必然的选择。Lifehack.org也在最近的文章中指出“Your Blog Is Your Resume”(博客是你的简历)。
  而博客的“自觉主题化”又意味着什么?
  国外的著名博客Trent在他的一篇文章“7个月博客RSS订阅过万的秘诀”(其中内容我以后会撰文介绍)提到,建立一个受人欢迎的博客,第一步就是“明确的定位”。想一想你要写的是什么?为谁而写?他们是怎么样的人?受什么样的教育,爱好什么样的书,喜欢怎样的行为方式?这是一个成功博客对于如何成功最基本的总结。
  这其中有两个原因。首先,现在已经是一个服务为主的社会,无论做什么事情,你首先要考虑的是为你的客户创造价值,只有当为他人创造价值的时候,你自己才会有价值,这也是德鲁克所称的“知识工作者”或者是大前研一所称的“商务人士”。如果你不能定位的话,你如何创造恰当的价值?
  其次,对于目前的知识爆炸的现状,人们倾向与用各种手段降低信息的混乱程度,而博客的主题化,只是这种潮流的必然部分。人们到这里来,因为这里有他们所需要的信息,这就够了。他们不关心你的私人生活,不想在这上面浪费时间。如果你把他们的时间浪费了,他们只能离开。
  博客的内涵已经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异化。从一个个人记录的工具,转变为社会化信息处理过程的一个零部件,他为特定的目标群体提供经过博客主人消化过和整理过的信息。而博客是否受欢迎,取决于这个零部件是在哪个部位,以及它是否工作的很好。
  做一个信息社会的螺丝钉,还是一个个人生活的记录器,这是一个选择的问题。而随着Web2.0的发展,建立博客站点成本的降低,解决方案更加倾向于将不同类型的博客分离,以协调这个矛盾。然而,这与博客的实名化又构成了矛盾,如何在分裂的站点群中保持一致的网络形象?还是像梦龙广告所说的那样,成为“双面的自我”?

BTW:我也把博客副标题从“爱和孤单是前行的力量”,改成了“关于知识的获取与理解,关于互联网与新技术,关于如何过更好的生活”。等于把随笔,改成了命题作文,有所收敛吧。

《博客的自觉主题化》有20个想法

  1. 分析的很好,我觉得明确的定位是blog发展的方向,自己的一些见闻完全可以依托饭否这样的服务。hhalloyy的困惑是可以理解的,而我打算把副博客关闭掉。

    你的副题还是有三个内容的命题作文,方向也不少:)

  2. 我正准备申请个我.com,将目前的博客内容转移过去,配合写个人流水;ipsky.org新建一个博,偶尔写写行业相关的东西呢。
    然后就看到你这篇博了,哈。

  3. @caii 我也准备把 我.com 改版一下,把关于个体的内容都集中到那上面去,同时链接到自己在网络上分布在各处的资源,变成个人的门户。而把这边改造成主题Blog。

    @Metaldudu 准备把副博客关掉?准备完全转移到fanfou去了?不过如果失去了主站带来的人气,自己写一个个人记录,其实价值是不大的,或许关掉是一条路。饭否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你的考虑么?

  4. @Metaldudu 我还是不准备把自己限制的太死了,那样就失去很多的乐趣。当然,我也觉得,人生多一些限制,发挥出来的力气反而会大一些。

  5. 分析的有道理,要想有读者,内容要专一,这算是基本要求。不过,说博客的自觉主题化,也不一定普遍。若博客作者有一种向众人表达理性思想并寻求认可的倾向,这种倾向就会使他们逐渐让博客变得更像传统媒体,而不是情绪发泄器。

    文中分析的浪费别人的时间也不是什么罪过,假如真不在乎别人的回访,浪费别人的时间又如何?

  6. Pingback: 默识
  7. 我觉得“趋于理性”和“寻求认同”的诉求是每一个人身上都存在的——前者是基于每一个人的教育程度都在上升,而后者是基于每一个人都是社会动物——从这个角度出发,更加倾向于“传统媒体”也是必然。因此,很少有人能够长期无目的写作,而不在乎别人的回访。

    有三个路可以走,一个是主题化;一个是维持小规模现状,但亲友读者稳定;第三个就是放弃。我觉得目前国内优秀的读者向主题化的倾向虽然不是大规模的在发生,但是苗头的确是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的。

  8. 我觉得饭否的服务还不错,算是给它希望吧。自己的blog可以先荒废一段时间,毕竟是觉得没什么好写的了。momo说的我不同意,这种趋势是写一段时间后的理性回归,即使不是大面积的体现。当然,要想让广大“博主”都放弃这个宣泄自己的阵地,我觉得,没可能!

  9. 你们难道不认为,之所以我们认为一个理论是有道理的,是因为我们更关注那些支持这一理论的证据么。

    作为宣泄而存在的个人空间型博客究竟有多少,他们写博客的动机有多少种类别,这些恐怕很难列举,只能通过统计分析来判断。

  10. 我觉得“趋于理性”和“寻求认同”的诉求是每一个人身上都存在的

    这句话是没问题的,人都不希望不被理解,但他们排解烦闷的方式有多少种呢?每个人都是通过理性的语言么,他们都拥有全面的知识结构和严密的逻辑思维么?想想看我们这些兴趣类似的人都有争论,那些我们并不了解的人真的会“以我们可理解的方式‘理性’”么?

  11. 这个……这个……
    作为一种趋势的预测,还是满露端倪的。
    但是进化的进程可就是一个大众的时间曲线了。

  12. 不难看出,楼上的观点也是有某种正统思想蕴含在背后的,就好像不管“初值”如何,大家的发展都会趋于某个稳定的唯一“解”。可我以为,当一些人的初值比较接近时,他们可能会趋于同一个解,而初值相差甚远时,可能会趋于另一些不同的解。

    以这些初值所在的位置为中心做出一些圆,就形成了所谓的圈子。

  13. 呵呵,讨论到最后落到圈子上面来,就不太好玩了呢。

    不过,如何倾听不同圈子的人的声音?我发现这种事情不仅仅困难,有时候往往那个无法下手。

  14. 不需要倾听每个圈子的声音啊,要不然会让你人格分裂,比如说,一些人以吃人肉为文化,另一些人以吃素为文化……

  15. 你知道和尚吃素,也不会影响到你吃肉。你不一定按照他的行为去行动,但是可以尝试去理解?

  16. Pingback: 默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