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f-the-record 2
从8月初开始实施Off-the-record“计划”,到现在已经一个多月。除了取消“微信运动”以外,也基本上暂停了朋友圈的所有更新。不过发生了“8·12”爆炸事故,紧急情况下朋友圈还是每日更新了事故相关的信息。知乎专栏和博客是继续写作的,回应的人比较少。
Off-the-record计划出发点是个人隐私,但经过一个月的体会,还包括了很多其他的感受:
- 朋友圈是一个熟人阅读网络,实际上也是大多数人的活跃的交际圈。知乎是署名网络。而博客等是扩大化的陌生人网络。互动水平是显著下降的。
- Off-the-record不但是交际形态的再造,也是自我生活的再造,两方面都是困难的。从熟人网络到陌生人网络很困难,从一个熟人网络切换到另外一个熟人网络很困难,要改变自己的生活侧重点也很困难——跑步对我来说很容易,但高水平的跑步就很难,要转行做别的事情就更困难了。
我们都生活在社会中,随时随地在对自己的形象进行一种塑造,是否在某些方面选择Off-the-record只是塑造中的一个选项。
想要改变人生吗?来矫正行为吧!
这个题目还算煽情吧——人生是可以自我改变的吗?
《自我导向行为》给出的答案是可以,方法就像书名一样,是行为矫正。这本书是一本心理学专业的教科书,所以他是用一种教科书的方式来告诉我们的这一点。这本教科书是我读过的,写的最好的教科书。正如序言所说,“本书的宗旨是帮助你了解一个应用广泛的行为理论,指导你通过练习来掌握自我分析的技能,为你提供关于如何实现自己所设定目标的精确知识。”
这本书基于一个很简单行为控制模型,即一个行为的发生包含着“前提-行为-后果”这样一个事件链条,改变这个链条上的任何一点,就有可能改变这个行为。甚至对这个链条的观察本身,也可以改变行为。任何的目标都需要依靠行为来实现,而这本书就是告诉你,如何通过一系列的心理学技术来改变行为链条,矫正人的行为,实现新行为对旧的行为的替代。
这本书的基本理念很简单,因此整本书写得很像一个美妙的分形,即在“前提-行为-后果”这样一个主题之下,不断的在不同的层次上对这个主题进行展开,在整体上又不断的进行重复。正因为如此,这本教科书才让人读起来简洁而美妙。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你需要戒烟,那么你可以选择改变前提(不带着烟出门,或者尽量不去你需要吸烟的场合)、动作(用口香糖或者槟榔来代替烟)、结果(让你的朋友看见一旦你抽烟就找你要100元钱),或者最简单的,你可以仅仅记录你每天抽烟的数量,或许看见你每天抽多少烟已经能够给戒烟提供足够多的动力了。
读这本书的同时我选择了一个很简单的动作来进行测试,就是做俯卧撑。我上肢力量很差劲,每次做俯卧撑的数量都停留在30个左右。我只选择了最简单的策略,就是把我每天做的俯卧撑的数量记录下来。下图就是我两个月以来的记录:
画成图表就是下面这个样子:
到目前我每组能够做50个俯卧撑,每天早晚各做一组,这样基本上就能够做到每天100个俯卧撑了(最近两周身体一直有炎症,这两天才恢复数量)。因为俯卧撑本身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行为,行为本身改进的余地不大,也没有太多的必要设定更多的奖励以作为反馈,只需要设定适当的提醒作为前提,通过改善前提来促进行为本身的发生。而对于复杂的行为,则需要综合应用更多的矫正技巧,以帮助自己达到更好的水平。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我过去对这个进步的方法学关注的很少,成功学的书虽然激动人心,但是很少有严肃的关于个人的行为改进的论述。而《自我导向行为》则恰恰是这样一本书,正因为他朴素而又扎实,才显得难能可贵。
Forward-looking: 10 years, or 10, 000 hours
第31天:Feedsky博客大赛个人总结
—————— 居然还有机器人 ——————
30天的作文大赛已经结束,看起来似乎也没有什么结果,官方的数据仍旧在统计之中,奖项也还没有公布,唯一确定的事情,就是他们居然还留了第31天的题目:“我来当评委”。
一句话说到了点子上:Feedsky作文大赛最大的缺点,就是评委的缺位,更进一步,不但是评委的缺位,也是观众的缺位,主办方的缺位。我们就好像一群超女,自带亲友团,站在空旷的舞台上,身上贴满了广告,没有灯光,没有点评老师,台下的观众寥寥无几,身边只有一个傻傻的还经常不见了的主持人。我们的确是“想唱就唱”了,但是我们也就仅仅是“想唱就唱”而已。正如和菜头同学所说的,这场比赛,非常的web1.0。
Web2.0强调的是用户参与,但是统计数据显示,只有1%的用户会成为真正的内容创造者。假设此次比赛有1000位博客从头走到了最后,那么这个社群应该有多大?至少10万人。但是我们的10万观众呢?我们创造了内容,但是没有等比例的拉动流量。同样我们每天幸苦创作出来的内容也静悄悄的躺在每一个人的博客里面,没有Digg,没有互联。参加比赛的那一天,我们是一个孤岛,当我们为同样一个比赛奋斗了30天之后,我们依旧是一个孤岛。从数据上来说,我们真的没有进步。让我们来当评委?如果不知道其他都是谁在参赛,如何做评委?这个评判的过程应当贯穿在整个比赛的过程中才对。
当然,我同意Feedsky做一个活动很不容易,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做活动。我曾经组织过好几次定向比赛,每次连报名的人都吸引不来;而一位同伴组织,则常常爆满;又有一次我好不容易弄来了几十号人,自以为很成功了,一个到场的老师问:怎么连个主席台都没有,大家都这么站在空地上?我当时就惊讶的不行。我觉得Feedsky的情况和我差不多,过分受限于自己的眼光了。在这个情况下,最好能够引入外部的人才——这是我对Feedsky的建议,如果你们以后还要组织类似大型活动的话。这个东西和建设网站不太一样,不属于同一类人擅长的范围。
我们有进步吗?虽然我9,10月份都写满了30天,因此一个30天的连续写作对我来说根本就构不成挑战。但是,Feedsky的作文大赛依旧在一定程度上让我拓展了写作的范围,也让我看到了自己的缺点。我以前很少在博客上提起关于自己的事情,写完这个比赛系列之后,可能与读者的关系能够拉近一些;我也发现自己除了杂文之外,别的文体几乎都无法把握,不论是小说还是诗歌,往往是构思一天最后依旧只能用杂文作答。感谢Feedsky给我这样一次机会。
最后我要说:Feedsky,千万不要把思路局限在那本什么“精选集”上了,看看还有多少的事情可以做,我几乎就阅读了寥寥几个参赛博客呢!
读者来信:我的30天30题
亲爱的ppip:
读了你三十天的文章,想了很多,也有很多话一直想要写下来。总不能老是只看不写吧!我把我的答案也都写出来了,本来想发在自己的Blog上,又觉得太熟悉,正好发在你的博客上好了。有来有往才会热闹。
你亲爱的读者小溪
(以上是我杜撰的。以后我们做一个小小的约定,如果文章太长,超过3屏以上,我可能会选择不输出全文,以免在阅读器里面占用太多空间。OK?)
第30天:你人生中的第一次第一
Feedsky新概念作文大赛30天的赛程,终于走到了最后,今天的题目是“你人生中的第一次第一”。或许Feedsky主持人想卷奖品潜逃,不给我们颁奖了,所以让大家作一篇自我陶醉的文章,以便在大家互相吹捧之际悄悄卷铺盖离开——当然他们的阴谋一定不会得逞。
这次比赛分为两场:博者神龟,30天30篇不同主题的文章,昨天的文章有超过250人完成,最终完成比赛的,也大致是这个数量,我的人气排第6名;参加龟兔赛跑,即自选主题30天挑战赛的人应该更多一些,在总榜里面,我排15名。对于一个一直悄悄写作的博客,还算是一个不错的成绩,不是么?其中大部分人气,可能来自那些从搜索引擎过来的访客。相比之下,投票的人就不是很多,我的博客依旧是一个朋友聚会的地方,还没有变成大杂烩。一个小小的地方能够在250多个博客里面排第6,已经很让我满足了。
说起人生中的第一次第一(这句话真拗口),我的目光穿过时间隧道里面的尘埃,直接就落在了十几年前,小学三年级的我身上。虽然我已经不记得我那个时候是什么样子,只能从照片上看到一张红扑扑的脸蛋和脖子上的红领巾,但我清楚的记得,那一年我得了年级第一,我已经不记得是总分第一还是什么第一了,估计那个时候只有语文和数学。在那以前和从那以后我基本上和第一没有缘分,我不想它,它也从来不找我,那一次第一更像是一个偶然。
我的生命就这样平平淡淡的走到了现在,每当我回过头去看的时候,我总觉得自己能够做的更多一些。比如说,做工艺设计,应该更多的与实际厂家取得联系,让设计更快的转化为产品;比如说,参与教材编写,应该更广泛的阅读相关资料,查找自己的知识漏洞,让自己变成业内专家;比如说,运作社团,应该更广泛的推动机构改革,吸纳更优秀的人才全面参与社团的建设。如果我只做了80分,我多么希望自己曾经做满了100分。
我的一位师兄去了英国,他就是这样一个总是做满100分的人。做试验,我们发国内的EI,他发国外的SCI,还发了好几篇。写英文论文不容易,那时候他就说:我的头对着屏幕,已经好几个月没有抬起来了。然而他终于完成了这个跳跃,跑到英国去了。同一级的师兄师姐则大多在国内找工作。
我对做第一没有什么兴趣,但却总是在想自己还能不能提高一点,生命的密度还能不能增加一点。相对于那些致密的人生来说,我们的还是太疏松了,能插入无穷的机会和可能性。
不追逐第一,但憧憬未来。
第29天:达尔文的手机
Feedsky杯新概念作文大赛进入倒计时阶段。我发现我又对举办方的诚意进行了错误的估计,第25天的时候我还说,“至少有两位赞助商的软文出现了两次”,目前看来,“至少有两位赞助商的软文出现了三次”。Oh, my god,不知道这几个家伙,谁会最终夺取最后一天的冠名权?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
今天的题目是“手机病毒,离我们还有多远? ”
我说:很远。
如果每一个人都像我这样,使用最最最简单的Nokia 1200,除了短信和电话之外什么功能也没有,那么恭喜你,手机病毒离你还有十万八千里。总会有一个理由让你沦落到我这种境地的,比如说,像我一样,在井边捞月亮的时候不小想把上一个手机掉在了水里;又比如说,你很不幸的生活在深圳那样的城市,经常在打电话的时候手机就被借走;种种理由让你恨不得让那个拿到手机的人因为费了这么大力气拿到一个垃圾手机而恨不得马上把手机扔掉,因此你和我一样选择了Nokia 1200,或者Moto C115,或者别的什么古老的像从垃圾堆里捡出来一样的手机。虽然这样的手机依然BUG多多,比如说Nokia 1200的中文短信编辑就有无法正确清空的BUG,还有众多老款手机如3310有收到特殊短信会死机的BUG,这些BUG本身还不至于造成病毒的流行。
进步始终是人类的主旋律。
当无数的新功能被塞入到手机里面去的时候,蓝牙、红外、WAP、彩信、JAVA,一个可以被执行和利用的漏洞网络就形成了,只等有心的人去利用而已。但是我在网络上搜索相关的新闻,发现一个很有去的情况,Symbian系统,就好像PC平台上的Windows系统一样,成了众矢之的,众多病毒都在此扎根,相对来说,其他的平台日子就好的许多,就像我现在用的Linux一样的放心。我不太明白其中的缘由,但是我一直不太喜欢Symbian平台的手机,无他,反应太慢,简直就不像掌上设备。如果你也选择一个正确的平台,想必能够过更多安稳的日子。Windows Mobile平台似乎也不是一个太好的选择,已经有超过450种病毒在上面繁衍。
黑手永远都存在。
病毒早就不是当代的主流,PC上最近流行的趋势是木马比病毒多。显然,能够偷信息,操控机器的木马要比只能做破坏的病毒有用的多。偷盗贩卖QQ号什么的,也早就成为了一种产业。随着像iPhone一样强大的手机不断的涌现,这一舞台上还将表演更精彩的大戏。我们期待Google的Android平台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新意,但我们也不能寄希望于Google完全不犯错误,毕竟没有一个系统是完美的。与病毒木马为伍的年代,多学习相关规则,保护自己的隐私,才是生存下去的不二法门。
适者生存,达尔文很久以前就说过。
第28天:当一切都成为虚拟的时候
Feedsky杯新概念作文大赛进入第28天,今天的题目是“理想中的虚拟形象”。
如果真的有一个纯粹理想的形象,那我的形象就是中国互联网的GFW,是网络游戏中的GM——江湖中没有我的形象,却有我无数的传说。我不是一条狗,不是一个男人,不是一个女人,也不是一台深蓝,但每一个人都知道我存在。我没有任何形状,我没有任何颜色,我只是奔流不息的比特,但是每一个人都知道我存在。我以无数的角色出现在网络的每一个角落,但似乎我又从未出现过,但每一个人都知道我存在。他们不知道我确切的是什么,他们只是指着屏幕,大声的对朋友说:看哪,又来了!
我没有成为这样一个形象,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有人做到了。当我指着屏幕说,啊,看哪,这是GFW做的,我一定是认真的,但我并不知道它在哪里,并不知道它到底是谁。不得不说,GFW定义了网络世界一个终极的理想化的形象。我们应该给它祭上三根香,再洒上一杯烈酒,它不再是GFW,它是神。
第27天:保持你和互联网的安全距离
今天绑架feedsky主持人的家伙也是第二次出现了——我终于发现,此次比赛,每一个赞助商的软文都出现了两次,其他的时间则用feedsky主持人的白日梦填充。今天的题目是“总有一些事情让你必须立即上网”——比如说:暗恋许久的他/她忽然主动约你,风驰电掣奔赴约会地点,发现怎么也找不到,急需上网查一下地图——我第一眼看这个题目,想到一个不太文雅的比喻:好比“总有一些时候你必须上厕所”。
先说本人平生第一大糗事吧,这件事情我还没有对超过一个人提起,也没有写在糗事百科里面,大家也肯定是第一次听到。Long long time ago, when I was a little kid,有一天天气很热,我吃了很多很多的西瓜,搞得肚子里全是西瓜水,那是中午。下午正好有一个朋友邀我到他家玩,于是我坐了很远很远的车,下了车之后发现还要走很长很长的路。于是我在太阳底下走啊走啊,忽然就开始肚子疼,急的不行,然而又不是在特别偏僻的地方,只好咬紧牙关,气韵丹田,一口气走到朋友家。结果虽然进了门,终于没有忍到进厕所的那一刻,搞得裤管里面都是西瓜子……后来我躲在厕所里面把所有的裤子都洗了一遍,才算把这件事情神不知鬼不觉的掩盖了过去。
如果某一天,我对网络的需求达到了这种紧急的程度,我一定不会很快乐。我们刚生下来的时候,吃喝拉撒都不随意,想拉的时候就要拉,于是只能靠尿布;长大了之后会自我控制了,但有时候还对付不了;知道学会控制自己的饮食,让自己生活规律,才算进入了理想的境界。网络也一样,如果我们总是觉得不马上上网就不行,或许我们还处在孩童的时期呢。
最近一直在读《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刚刚看到曾氏为自己的祖父母申请了四品顶戴,准备赶在祖母大寿之前寄回去,但祖母是十月份生日,他十一月份才申请下来,寄回去已经一月份了——而且祖母福分不好,九月份的时候就去世了,曾氏却是后来才知道。要按现在,这种大事肯定急得不行,恨不得马上上网写一封Email(也算是家书了),但那个时候,单程一趟要两个多月,只能算计好了,按照时间来安排,着急不得。曾氏在书信中就曾经批评他的几个弟弟,说他们为什么要等到折差来了才写信呢?如果我也等到折差来了再写,京城里面这么多事情,岂不是一封家信都写不成了?
我到一个新的城市的时候,不论大小,出车站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找商店买地图。见面的地点和联系电话当然抄在笔记本上。手机当然不是欠费的,钱包里面一定有零钱。为什么一定要等到快见面了,才去找电子地图呢?